-
净化鸡舍病原主要措施
1、鸡舍空置期消毒。鸡出售后到再次养鸡之间的空置期,是减少和消灭鸡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最佳时机。⑴先将鸡舍清扫干净,用水将鸡笼、食槽、水槽冲洗干净,做到地面、墙壁、笼具无粪块。⑵选用消毒作用强的消毒液进行全面喷洒消毒,食槽、水槽等用具可以用消毒液浸泡消毒。然后空置鸡舍一段时间。⑶养鸡前,将鸡笼、食槽、水槽等用具放入鸡舍内,关闭门窗,堵住鸡舍的各种缝隙,在鸡舍内放入薰蒸消毒药物进行熏蒸消毒...
-
冬春育雏慎防鸡缺氧
在南方,冬春季节气候虽然比不上北方寒冷,但也一样要做好防寒保温工作,尤其是每次寒潮到来都要这样做。但正因为如此,鸡群饲养者往往因为没有科学地处理好既要防寒保暖又要使鸡舍保持空气清新,氧气充足的关系,尤其在育雏阶段,显得尤为严重,顾此失彼,导致不少在冬春季节养鸡的鸡舍存在不同程度缺氧状况,影响和威胁着鸡只的正常生长,从而直接影响养鸡效益。 一、缺氧表现 缺氧的鸡只开始时表现出精神沉郁,尖叫...
-
养鸡场育雏成绩是否合格的三个判定标准
养鸡场育雏成绩判定标准育雏是培养合格蛋鸡的第一步,迈不好这步,对以后的产蛋率有极大的影响,判定育雏合格的标准如下: (1)成活率应达到97%以上 成活率过低,则表明鸡群健康发生问题或发生过疾病,这样的鸡群输卵管器质多多少少会受影响,产蛋率可能打折扣,育雏成活率只是育雏量的指标反映,不能说明育雏的“质”。 (2)胫长、体重达标率须在85%以上...
-
养鸡场育雏失败的原因分析
养鸡场雏鸡成活率在90%以下,均匀度在79%以下,算为育雏失败或接近失败,具体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 (1)引进的雏鸡质量欠佳或带有蛋传疾病 孵化场种蛋来源过杂、非产蛋高峰期种蛋、白痢与支原体净化不好、传染病期所产种蛋或带有免疫抑制病毒,育雏期发生副伤寒等疾病,影响生长发育。 (2)营养不均衡 未按配方配制饲料,料中能量或氨基酸不平衡,维生素效价降低,杂粕用得过多,造成限制性氨基酸不足...
-
公司农户肉鸡饲养模式中如何防疫
近年来肉鸡生产发展很快,其中以“公司+农户”饲养模式在肉鸡饲养中占据重要位置,笔者从事肉鸡防疫工作多年,现就此饲养模式谈谈在其防疫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行全进全出制以“公司+农户”模式饲养肉鸡,多以家庭为饲养单位,自主性较强,难以做到全进全出,造成同一种疾病在鸡场中交叉感染严重,鸡群发病绵延不断,难以控制。特别是如果发生了烈性传染病,就会给扑灭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
做好鸡群观察防止疫病发生
在养鸡生产中,搞好鸡群日常饲养管理的同时,必须经常深入鸡舍查看鸡群的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确保鸡群的健康,防止疫病的发生。对鸡群的观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观群体走进鸡舍应该首先看到鸡群活泼,抢食争饮,反应敏锐,两眼圆睁,光亮有神,叫声清脆,音量适中,这些都是健康的表现。如果发现闭目嗜睡,低头垂翅,羽毛蓬松,委靡不振,厌食恶饮,叫声低微或嘶哑,反应迟钝,惊而不动,站立无力...
-
你不知道养鸡小妙招老养鸡户不愿说的经验
妙招一:喂食蜂蜜在鸡饲料中适量添加蜂蜜,可以**鸡的食欲,促进其生长和产蛋。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喂食蜂蜜可以**地**鸡的采食量,帮助其抵抗高温。妙招二:喂食沙砾在鸡饲料中添加一些沙砾,可以帮助鸡消化食物,**饲料的利用率。沙砾还可以帮助鸡磨碎食物,促进消化吸收。妙招三:喂养蚯蚓蚯蚓富含蛋白质和营养物质,是鸡的好饲料。将蚯蚓作为辅食喂给鸡,可以加快其生长速度和增加产蛋量。同时...
-
一例肉鸡慢呼继发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一养鸡户去年10月初购进免疫过的肉雏鸡3000只,进鸡后10天雏鸡生长正常,在第十三天时由于停电和暖气供给不足,致使鸡感冒,投药3天后病情有所好转。然而在第十八天时鸡群出现精神沉郁,羽毛蓬乱,食欲下降现象,个别鸡食欲废绝。鸡群发病率为18%,发病鸡死亡率达到45.6%。 临床症状病鸡先是出现咳嗽,继而气管发出“呼呼噜噜”的声音,大多数病鸡流鼻液,个别病鸡的眼结膜发炎,分泌物增多,面部肿胀...
-
01周龄雏鸡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脱水 经过长途运输的鸡只,都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出雏鸡鸡体消瘦、脚趾发绀、卧地不动等特征,要求采取积极措施来缓解脱水,千万不要雪上加霜。 2、生殖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养殖户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后备鸡培育特好,体重、均匀度都达标,可就产蛋期间鸡群到不了产蛋高峰,仔细观察鸡群发现,部分鸡群根本就不能产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这是因为雏鸡在1~2周内感染生殖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
0-6周雏鸡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对于鸡群的综合保健,疾病防控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在上期已做了详细的讲述。那么在实际的生产中,鸡群在不同的饲养阶段,容易发生哪些疾病?应怎样控制呢?育雏期的防病原则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稳定。给鸡群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环境条件,如优质全价的饲料、清洁的饮水、正确的光照强度与时间、适宜的温湿度、合理的通风换气、适宜的饲养密度等,环境改变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